厉害了!数字技术复原统万城,一起看看它曾经有多辉煌

2022-03-29 19:48·陕文投集团


曾经的统万城长啥样?经受千年风沙依然屹立不倒的城墙是怎么修筑起来的?西南角楼、永安宫是什么样子?城内的功能布局都是怎么样的?在现代技术手段的加持下这些问题都逐渐清晰起来。现在就跟随小编来一览统万城昔日荣光吧!


统万城遗址由外郭城、东城、西城组成,外郭城城垣大部分已被沙漠掩盖,东城损毁严重,西城保存较为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垣、马面、瓮城、墩台等遗迹。

△统万城遗址范围

因统万城西城是大夏时期建造。而东城是后世续建,所以本次复原工作主要针对早期的西城几处重要建筑进行研究。据《晋书· 赫连勃勃载记》史臣的赞文曾称赫连勃勃:“遂乃法玄象以开宫,拟神京而建社,窃先王之徽号,备中国之礼容”经推测,赫连勃勃主要是参照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模式营建自己的都城与宫室,其中宫城位于西城西南部。

△现存遗址与复原图对比

西城主要分为宫城、东宫宗庙社稷与苑囿区。宫城位于西南部东宫位于东南部,宗庙社稷位于东北部,苑囿区位于西北部,由河流走向、地形地势以及宫殿分布推测出苑囿区有池水、别殿及游牧帐篷。

统万城西城遗址中保留较好的城墙系统包括了墙体马面(敌台)、角台角楼及城门。其中形象最为突出的是西南角台遗址。

△统万城整体复原研究效果图


△西南角台遗址

从遗存边缘看,西南角台历经了两次建造后完成。最初的角台设计为独立的台体,与南侧马面与城墙的关系相同,经过变更将角台与城墙连为一体。

西南角台遗址夯土台是目前保存最高的夯土遗迹。夯筑用土为取自当地的黄土、白灰和特殊的湖相沉积的白色粘土。白灰为当地传统用料疆石焙烧而成。夯筑方式为每层铺10cm,夯实厚度7cm。现存夯土台大部分外表平滑,未发现夹杂其他结构方法。

△夯土夯筑示意

夯土台接近顶部时可以清楚看到,水平方向有铺设衬木留下的孔洞,这些衬木与夯土同步铺设,使得夯土台内置韧,更加稳定。夯筑后期再按照基台坡度,削去多余部分。一座别具特色的夯土+木衬的基台便修筑完成。

△削去夯土台多余部分

角台上原有木结构楼阁建筑,现塌毁无存,仅余夯土基台,但夯土台上密布的建筑孔洞,可以揭示曾经宏伟的楼阁建筑的大致情况。据现状遗址推测,西南角台的木结构分为角台上部的木构楼阁和角台侧面的木结构阁道两部分。

△木结构阁道示意

阁道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的柱脚与撑孔距地面十米。在悬空的陡壁上搭建阁道,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以及这种传统和继承。从外观看,夯土壁面规律整齐保存的支撑孔是借夯土地面的收分斜度,垂直开凿的一个底面水平的柱坑,支撑阁道的柱子就搭在这些柱坑里。

△阁道柱坑

这样的柱坑分布于三个高度,除最下层的柱坑外,上部几层圆形孔洞都是横向梁袱埋入夯土,端头伸出支撑悬挑阁道结构的遗迹。如果要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搭造悬挑于夯土台壁外的阁道,各层柱之间必须有连接构件及横向拉结构件,推测下部支柱的顶部与上层支柱的底部相连接形成横梁,横梁上搭板形成阁道。阁道可周绕角台三面建造,战争时期也可作为敌台使用。

△阁道搭建示意

西南角台上部应有木构楼阁,但由于上部台面残损严重,要推测上部楼阁的大致形式,只有根据现有台面尺寸,参照同时期相关楼阁的资料进行推测复原。经过推测,上部可能建有西阔五间、下带辅阶周箍的二层楼阁,楼阁建筑具有同时期南北朝建筑风格,斗拱采用五铺作斗拱补间用蜀柱。屋面为庑殿顶形式,灰陶筒板瓦屋面,脊为简单的叠瓦脊,二层设平座结构可凭栏眺望。

△角楼复原及遗址对比


△永安台在西城的位置

另外一处仍有迹可循的重要建筑为永安台。据记载,永安宫是大夏统万城的主要宫殿,现在保存于西城南城墙内略偏东部位的夯土台,被认为是永安宫中的永安台建筑。

永安台现存为一处平面呈矩形的夯土高台,夯土台上规律分布有各类柱洞、梁孔、椽眼等遗迹。根据分析,该建筑为以夯土台为结构主体,周边和台子上部搭建木结构廊坊的高台建筑。

△永安宫搭建示意

推测一层为南北五间,东西三间带围廊的木构楼阁。从夯土台的梁孔布置位置推测,该高台建筑应为三层,上部屋面为灰陶瓦屋面。秦汉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此为其重要保存的证据。

高台建筑并不是筑高台并在其上立建筑,而是夯土台与木构房屋浑然一体而形成的高大建筑,从底层设阶梯可登临上层楼阁,登楼阁可俯视周围并可看到城外情况。

△永安宫复原猜想 △永安宫复原猜想


△西城城门位置

据统万城赋记载,东门招魏门、南门朝宋门、西门服梁门、北门平朔门。目前发掘的西门服梁门为瓮城形制,即主城门外再建一小城,因其小或有瓮中捉鳖之意,故名瓮城。

瓮城内已由考古清理完毕,可见当年城内地面,瓮城外并未全面发掘,现尚被风沙掩埋,外观尚不十分清楚。城门的做法为在砌筑夯土墙时预留城门门道的宽度,等城墙夯筑完毕再在门道位置建造木结构城门和城楼。

△西门城门和城楼

门道两侧为排叉柱结构,柱子结构上架梁柱支撑上部建筑,主门道北侧可见排叉柱,柱坑9个(推测应为11组)。从西侧情况推测,排叉柱并未与城墙对齐,而是往东收进4.6米左右,由于城楼结构只能坐落在排叉柱的结构上,城墙平面应为西向凹字形平面。

△西向凹字形平面

城墙在城门两侧的宽度要宽于西侧的城墙,但由于残损较严重而迹象不清,推测应该是位于门道东侧的南北上城马道。城门上北侧城楼为二层木结构的楼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骑跨在门道上部,城楼结构除城墙较宽外,瓮城其余南北和西墙均较窄,无建筑痕迹,应仅供行走巡查之用。

△城楼结构

瓮城在南墙靠近西城墙处开有掖门,由于泥沙淤积,西门尚未完整揭露。但通过研究可以得到西门瓮城的基本格局和推测的形象。在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内,还有与此研究相配套的全景沙盘,以及比例为1 : 10的实物模型三座,以便人们对统万城遗址有更深入的了解。

△统万城遗址复原全景沙盘模型 △统万城遗址复原全景沙盘模型

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

拥有怎样的文明

即将开放的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

将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起期待吧